中国的哥本哈根困惑:制冷剂转型PK减排
发布日间:2014-12-08 00:00:00


灾难影片《2012》带来的震撼仍在脑海回旋,哥本哈根峰会也进入了核心讨论,但对于世界气候问题的全民关注却似乎刚刚开始。制冷剂,这个空调、电冰箱、汽车等制冷领域的关键元素,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被推上“风口浪尖”……

减排目标,制冷剂转型势在必行!

在这场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项无条件的减排目标足见中国政府对控制温室气体的决心。然而,任重而道远,国内各行业节能减排任务急需加快进程。

以占全球总产量70%的中国空调行业为例,我们来算一笔账: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国内空调总产量8991万台,按年均10%的增长率计算,09年国内空调产量将逼破1亿大关。这就意味着,除去外销部分,最近一年国内消化的新空调数量达5000万台。

“空调排放二氧化碳的‘帮凶’是制冷剂,而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空调制冷剂绝大部分仍然是温室效应极高的氟利昂,如R22、R134a等。”全球顶级碳氢制冷剂生产商海之鸥(中国)负责人Forrest先生介绍说。想象一下,5000万台,这样庞大的空调消费量,每年要消耗掉多少氟利昂?这些氟利昂等制冷剂能产生相当于多大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按照年均5%的泄漏率,加上维修排放的5-10%的泄露量……无怪乎悲伤的图瓦卢居民失声痛哭:“全世界60亿居民都应该向我们道歉!”